刘少东:以坚毅为笔 书写不凡人生
1984年冬,刘少东因类风湿病陷入“半年上学、半年养病”的循环。那时需往20多里外的城里就医,为赶早班车,他凌晨4时独自走向站台……这段30多年前的经历,成了他心底难忘的印记。如今,身为明德书画工作室的负责人,刘少东虽是二级肢体残疾人,却从未向命运低头。那份在寒风与病痛中沉淀的坚毅,支撑着他在书画领域与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。
病痛难抑求学心
8岁时,刘少东不幸患上风湿热,慢慢发展成类风湿性关节炎。随着年纪增长,他的关节畸形程度越来越严重,就连穿鞋脱袜都要别人帮忙,日常行动也格外费力。
与病魔较劲的那些年,医院成了他常去的地方,关节反复肿痛更是每天都在折磨着他。有时候深夜疼得睡不着,他就坐在床边翻看课本,熬到天明。上学时,为了不麻烦同学和老师,他总是提前到校,慢慢整理书本、预习功课,尽己所能完成学习。“那时候虽然苦,但我觉得,只要不放弃,总有一天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”回忆起过去的日子,刘少东的眼神里没有抱怨,只有经受过磨难后的平静与坚定。
多次创业勤为径
1997年3月,身体稍有好转的刘少东带着全部积蓄和对未来的期盼来到银川,投奔经营广告装饰店的堂弟,成了一名学徒。初次接触广告装饰行业,他便产生了浓厚兴趣,钻研劲十足。别人练一遍的技术,他要反复琢磨三四遍,遇到不懂的便虚心求教。凭着这股勤学苦练的劲头,仅用3个月,他就熟练掌握了基础技能。
同年,满怀信心的刘少东回到吴忠准备自主创业,却遭遇沉重打击——父亲突然离世令他悲痛不已。料理完丧事,他手中仅剩5000元,难以负担门面租金和设备购置费用,第一次创业尚未开始便被迫中止。
转机出现在1998年。哥哥刘邵平带来的一个消息,让身处低谷的刘少东重燃希望。得知吴忠市某单位需要制作一批展板,承包方正在寻找帮手,他主动请缨。接下来的3个月,刘少东住在项目部的乒乓球室,以沙发为床,白天伏案设计、制作展板,饿了就吃方便面,累了就在椅子上小憩,全身心投入工作。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熟悉了业务流程,积累了实战经验,更重要的是重拾了信心,看到了再次创业的可能。1998年4月,他在吴忠租下一间临街小店,开启了新的创业征程。
为提升竞争力,刘少东专程赴北京购置电脑、刻字机和扫描仪。面对陌生的电脑设备,他白天摸索操作,晚上参加培训刻苦学习。当时吴忠本地还没有刻字机,他的店铺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。加上其服务细致、技术过硬,很快便吸引了不少客户,生意日渐红火。
传统文化育人心
2019年,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少东决定进一步发展书画爱好,精心筹备后创办了明德书画工作室。自此,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此,每天早早到工作室整理教学资料,反复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学好书法的同时,真正爱上传统文化。
作为吴忠市首位尝试“书法+国学”教学模式的教育工作者,他巧妙地将《千字文》《百家姓》中的经典句子改编为练字内容。孩子们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中,既提升了书法水平,又潜移默化地记住了国学经典,理解了“仁义礼智信”的深刻内涵。“有个原本对练字不感兴趣的孩子,因为喜爱《千字文》里的故事,主动拿起毛笔练习。不仅书写水平明显进步,还能随口背诵经典语句,文化素养全面提升。”刘少东欣慰地说。
2023年8月,刘少东的书法作品荣获自治区“全区残疾人书法一等奖”。拿到3000元奖金后,他首先想到的是“购置字帖和毛笔,奖励孩子们”。教学之余,刘少东始终不忘帮扶他人。深知残疾家庭的不易,他坚持每年免费教授困难残疾家庭的孩子学习书法。
在明德书画工作室学习的小雨(化名)家庭拮据,家人身患残疾,使她性格自卑,不善言辞,学习成绩也不理想。刘少东不仅免费教她书法,更不断鼓励她:“你的字写得很好,人也很棒,要勇敢展现自己。”经过1年多的学习,小雨的书法水平显著提高,性格逐渐开朗,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。截至目前,刘少东已帮助7名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走进书法课堂。
去年,利通区残联为支持残疾人创业,分3次发放共计1.6万元的自主就业创业补贴,帮助刘少东改善教学环境、添置教学设备。利通区金星镇利宁社区主动了解其需求,协助办理各项手续、填写表格。此外,他还享受养老保险50%的报销待遇,生活负担大大减轻,能够更专心地投入书法教学。
“国家的好政策是我前行的坚实后盾,这份支持成就了现在的我。”刘少东的话语朴实而真挚。如今,他潜心经营书画工作室,同时以自身经历激励更多残疾人勇敢追梦,用双手创造人生价值。(记者 梁静 见习记者 陈美慧)








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